原标题:学生们创作出了一类轻快活泼的文字,没有太多的憎恶,反而多了幽默
刷单、小额贷款、投资虚拟货币、快递到付理赔等诈骗圈套层出不穷,如果有人对自己的智商过分信赖,则会立马中招。
要想不被骗,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心,不要太自信了。
来源 |为你写一个故事 作者 | 小林
最近一条热门新闻很有警示意义:
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。
作为一家企业里的反诈骗宣讲人员,她曾配合警方写过反诈宣传标语,策划过相关宣传活动,演过相关小品,应该来说对诈骗套路耳熟能详了。
但一通电话打来,什么都变了。
打来电话的人自称是某金融平台的客服,让她去注销校园贷账户。
她按指示点击,将自己的18万元打到了对方的账户上,但没想到账户是假的,客服是假的,自己的钱不翼而飞了。
骗子的手法确实太高明,能让反诈宣传人员中招。
新闻报道至此,网上热议纷纷。
有人笑话她,有人同情和鼓励她,还有许多人一眼看到“反诈宣讲员被骗”这样简单的标题,便学到了经验教训。
有时候反诈骗宣传并不需要复杂的活动,不需要老套的文艺作品,直接点、通俗点、生动点就行。
在这个意义上,小区里的横幅,可谓深得精髓。
1
我看到一条由真实案例写成的标语:
“2021年1月,金色港湾小区一居民网络贷款被骗2万元,敬请防范。”
这是淮安一个小区的横幅,醒目地挂在了步道上。
散步的大爷大妈、跑步的青年男女路过就能注意到它,猜测哪位邻居上当了,并且报之以同情。
不到50字的横幅作用巨大。
居民们也许不知道骗术到底有多复杂,但他们知道它们存在于身边。
这正是反诈骗宣传的第一步,用真实的案例提醒居民们诈骗离自己很近。
工作开展起来也不难。
用一目了然的格式:某年某月某日,某某因什么原因被骗多少钱。
加上惨烈悲痛的结局:被骗1万,被骗13万,被骗20万。
写一个骗局套路:“冒充领导”、“投资理财”、“理赔”、“代办信用卡”……
当天印刷,不日挂在小区门口。
当横幅越挂越多,带给居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:如果骗子集团选择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,那么自己能躲得过吗?
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脑子里崩起了那根弦。
2
我也看到一句有着文学修辞的标语:
“我见过人间最美的情话,就是骗子的鬼话。”
这是武汉一个小区的横幅,挂在了人流量最多的大门处。
标语朗朗上口,比起简单的案例记录,往往能带来形象生动的警示效果。
它可能有单押双押的佳句,也可能用了“咋活”等反问,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注册
社交帐号登录